欢迎来到小窗笔记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杂文智慧 > 徐霞客: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内容

徐霞客: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选择字号: 大号 中号 发布时间:2018-10-30 14:40 | 作者:百家讲坛2018年9期/桂公子 | 阅读次数:2456

 400年前,江苏有位少年读到《晋书·陶渊明》时,立下誓言:“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限于一地终老此生?”于是从1608年开始,22岁的他徒步跋涉,历经30余年,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他走过荒凉的穷乡僻壤,到过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冒着生命危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留下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经由后人整理成书。

他就是徐霞客,而那本书就是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在那个唯科举才是出路的年代,徐霞客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人生,和其悲摧的高祖徐经有关。

1498年,徐经怀抱着仕途梦想赴京趕考,遇见了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两人相见恨晚,一起在京城喝酒撸串。正所谓年轻气盛,当时的两人恃才傲物、口无遮拦,可谓志趣相投。一次聊天时,有人问唐伯虎:“今年的科举会考什么?”唐伯虎便将自己觉得会考的内容悉数道尽,徐经则在一旁附和表示认同。

这不说不打紧,一说还真被唐伯虎说中了,那年的科举考题基本和他说的差不多。结果,一条“唐伯虎和徐经买通考官,提前拿到考题”的小道消息传开了。

一时间,朝廷炸开了锅,官场派系也借这个事件闹得鸡犬不宁。弘治怒了,为了平息风波,在不给两人辩解机会的情况下,直接取消了唐伯虎和徐经的仕籍,并命其终生不得参加科举。

原本对仕途信心满满的徐经差点儿因为这件事吐血身亡,从此对科举心灰意冷,并跟儿子们说:“我也不强迫你们参加科考,你们爱考不考。”此后,这也成了徐家的家训,一直传了下来。

到了徐霞客父亲徐有勉这一代时,徐有勉更是把家训弘扬得有恃无恐:不仅不参加科举考试,还整天游山玩水,一副“我就是纨绔子弟,你能拿我怎么样”的傲娇姿态。朋友劝他买官,他不要;让他结识官僚,他也不肯。

有其父必有其子。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徐霞客也变成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朽木不可雕”的人,不仅没有出人头地的宏志,也没想过要光宗耀祖,即使翻阅家中藏书也专挑一些探讨大自然等在当时看来毫无用处的闲书。族兄曾说他“性酷好奇书,客中未见书,即囊无遗钱,亦解衣市之,自背负而归”。可见,徐霞客对“奇书”的痴迷已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这还不算什么,在私塾读书时,别的学生都想考秀才、中状元,徐霞客却在课堂上偷看《水经注》。被先生发现后,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把先生气得不轻。

朋友都劝徐有勉好好管管儿子,作为父亲的他却全力支持徐霞客当熊孩子、随着自己的性子去做喜欢的事,说:“不屑于功名之教,不拘于圣人之言。”

在父亲的放纵下,徐霞客整天遇山就爬,遇水就下,有一次甚至因为探险受困山中而三天未归。这事急坏了家仆,却乐坏了父亲:“你这小子实在太像老子了,眉宇问有烟霞之气,你不是立志要踏遍天下吗?去吧,我才不要你做庙堂的腐臣。”当地一个名儒见状说:“我看啊,他是烟霞之客,就叫他霞客吧。”从此,徐霞客(原名徐弘祖)便以“霞客”为号,更以“徐霞客”一名为后人熟知,流芳百世。

如果说父亲熏陶了徐霞客去远方探险的志向,母亲则为他的出行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19岁那年,父亲病故,徐霞客在家里守了三年孝。守孝期满后,他想外出游行的心再次蠢蠢欲动,可是“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实在不忍心丢下母亲一人在家。母亲一下子就看穿了他的心思,说:“男儿志在四方,你当往天地问一展胸怀,怎么能因为我而无所作为呢?”

在母亲的支持下,徐霞客最终决定: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临行前,母亲为他戴上了亲手缝制的远游冠,他和母亲约定:春草初萌时出游,秋叶染霜时归来。

这一年,徐霞客22岁。



与一般出游不同,徐霞客的出游不是简简单单的游玩,而是彻彻底底的探险,恨不得将自己之前读的书中提到的险地都亲自探个究竟。

为了寻找古书中记载的浙江温州雁荡山巅的雁湖,他差点儿拼上小命。

雁荡山以奇特险峻、瑰丽多姿的山岳风景而著名,就连当地“导游”都望而生畏,向徐霞客指了方向后就偷偷撤了。徐霞客却孤身一人翻越一座又一座险峻的高峰,努力往山顶攀爬——往上都是陡峭的山势,而脚下是千丈深渊。

发现无路可走的时候,他就将绳子系在岩石上,悬空而下。有一次,绳子不幸被岩石勒断,徐霞客险些掉入深渊,还好他反应机敏,及时抓住了突出的岩石,捡回一条小命。就这样一步步往上攀岩,最后,他证实了雁荡山顶并无大湖。

诸如此类的危险在徐霞客的游行中不计其数。

后来根据书中记载、登顶嵩山万岁峰后,徐霞客又做了一个决定:从嵩山西壁攀缘而下。他抓着野藤、沿着山壁滑落,速度越来越快,到了谷底后发现自己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身上的衣服也被磨破了。可就在此时,徐霞客看到了霞光穿缝而入,树木、石壁、瀑布在光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片玄幻绚丽的迷人景色,他立刻欢呼雀跃:“好一个人间仙境!”完全忘记了刚才的惊险和手上的疼痛。而这个地方,就是如今嵩山的奇景西沟。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先后游历过两次黄山,分别在1616年和1618年:他最早发现并记录了光明顶、鳌鱼背等处是黄山最高处的古夷平地,考证出黄山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登顶天都峰时,徐霞客感觉“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等爬上莲花峰顶,果真发现“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所以他得出结论,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

这个发现至今让测绘专家连连称奇,因为通过现代化技术测定后,果然发现莲花峰比天都峰高了54米。但是徐霞客通过目测就能知道两者的海拔差距实在厉害,毕竟两座山峰之间隔了1100米。

更让人佩服的是,徐霞客全程徒步游行,风餐露宿,涉过三千道水、问过十万次路,足迹遍及三山五岳、长江大河。而且,不管旅途多艰难,他都会燃起篝火,在摇曳不定的昏暗火光中写下旅途中的所有见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曾间断。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和母亲的约定,每次回家,他都会给母亲带来远方的奇花异草、鲜果良品,并得意地将壮游历险记娓娓道来。母亲不禁赞叹:“你有这样的经历,不愧为男子汉大丈夫。”

1625年,母亲去世,徐霞客在家守了三年孝后,又开始了万里遐征。此后,他的人生没了来处,只剩远方。



1636年,已经51岁的徐霞客开启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出游,这回有一个法号为“静闻”的僧人与他同行。静闻是一个虔诚的修道之人,在南京某寺禅诵近二十年,用自己的鲜血写了一本《华严经》,想将血经奉于大理鸡足山一个道场。

听闻徐霞客去过鸡足山,静闻便想与其为伴一同前往。徐霞客受其感动,答应了。可这趟本应愉快的旅程最后变成了一段生死之旅。

两人行至湖南湘江,一伙强盗冲进他们的船里烧杀抢掠。静闻为了保住血经,被强盗捅了两刀,身受重伤,徐霞客跳入江中才躲过一劫,但钱财尽失。

众人都劝徐霞客返乡,他却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葬我的尸骨?”身受重伤的静闻也不言放弃,可惜抵达广西南宁不久,就与世长辞了,留下遗言“若死,可以骨往”,希望自己可以长眠鸡足山。

徐霞客悲痛不已,作了《哭静闻禅侣》六首后,带着静闻的遗骨和血经继续上路。他翻越广西的大山,经过贵州,进入云南,爬岷山,过澜沧江。他眼前是茫茫万水千山,心里是千思万绪,历经一年,终于抵达鸡足山。

道场里,徐霞客奉上静闻的经书,并親手埋葬了挚友的遗骨,含泪诀别:“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

当时已患足疾的徐霞客离开鸡足山后,并没有回家,而是拖着病体穿越流沙之地,见到了梦寐的金沙江,并否定了某战国地理著作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第一次提出金沙江是长江正源。

1640年,他病况愈甚,被人送回了老家江阴,次年在家中病逝,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临终时,他说:“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都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前往四方。我只是一介布衣,拿着竹杖,穿着草鞋,凭一己之力游历天下。虽死,无憾。”



当代人的说走就走,带回来的只是朋友圈的晒照和短暂的愉悦;而徐霞客的说走就走,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地理文献资料《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先驱,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的时间是1774年;而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时间是1858年,都晚于徐霞客。对热带岩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国旅行家对爪洼“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徐霞客的大半生都在路上,即便前路莫测,他都勇敢去闯。途中遇见的人和事,成就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也使他为后人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徐霞客游记》。这也再次印证了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分享到63.3K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