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窗笔记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诗词 > 人生沉淀, 率性而为 内容

人生沉淀, 率性而为

选择字号: 大号 中号 发布时间:2018-12-03 16:53 | 作者:知识窗·教师版2018年7期/王秀丽 | 阅读次数:2066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在人生的仕途上,他屡遭贬谪,人生之路甚是坎坷磨难。但是艰难的处境并未让他因此而消极沉沦,恰恰让他能够有沉下心来的时间,沉淀自己的人生,与人生对话,最终释放自己。这一切源自于苏轼心灵深处的那一隅——率性。苏轼的“率性”,不是一开始便有的,而是在与人生一次次的“交流”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虽不断遭遇打击却乐观、率真情怀不变,故能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人生生活。而他的诗作,正是在这样的体会当中,时而如汩汩清泉流淌而出,时而如长江大浪奔涌而来。

苏轼一生作诗两千七百余首,广泛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他的人生沉淀,率性而为,形成了诗人鲜明的诗歌特色,深受当时及后人的喜欢。从苏轼所写的诗歌内容来看,大致可作如下概括。

苏东坡
一、关注国计民生

作为一名正直的士大夫,苏轼同情百姓的疾苦。他通过诗歌揭示了造成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尖锐的阶级矛盾、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及自然因素,讽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思考为民解困的办法。如《吴中田妇叹》就是诗人借一个农妇之口诉说了江浙一带农民凄苦的境景。“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不仅是田妇的悲凉叹息,更是诗人对当政者的有利讥讽。著名的《荔枝叹》从汉唐进贡荔枝这件事入手,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结合历史对现实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二、描绘自然风光

苏轼一生行迹遍布各地,担任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对大江南北的风光都有所领略,描绘风景的作品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如《江上看山》:“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在船中看岸上的高山,也别有一番情趣。

苏轼还善于把笔力用在一处,集中描绘某种花卉。“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见到傲雪斗霜的梅花,不免联想到自己半生漂泊在外的遭遇,写下了“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的诗句,这首诗既是对狂放的暴风骤雪的披露与怒控,又是对可怜而坚毅的梅花的怜悯与敬仰,从本质上来说,他本人就是借此情此景来抒发自己遭遇极端迫害后的痛苦无奈之情,以及再现自身那种坚守自我绝不退让的精神品质。

三、抒写人生感悟

由于每个人的秉性、气质以及生活经历都不相同,对于人生的感悟自然也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就苏轼而言,早年的政治经历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其中也有不少的曲折。如在赴任途中,他与弟弟苏辙在郑州分手,既而来到河南渑池。这时,寺中自己与弟弟昔日的题诗,忽然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对人生的彻悟始于差点置他于死地的那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他的精神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他把这种苦闷外化为自嘲和自慰。《初到黄州》一诗中,“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包含着看透人生的态度。一段时间之后,苏轼似乎承认了既成的事实,他逐渐拥有了一种随缘而适的人生态度。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他结束了为期七年的岭南远谪生活,遇赦北还。渡过琼州海峡时,他写了一首名为《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想以此诗来总结多年的流放生活。但最后,诗人以极为旷达的诗句做出总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不论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人生的指导意义上来讲,我们都要感谢苏轼,感谢他那坎坷的人生歷程,若不是他屡次遭贬,若不是他这般艰辛地走来,我们就无法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生该有的态度,那份率性,那份豪放,大概就是所谓的人生真谛了吧!难怪乎,苏轼受到了后人的极度热爱,同时也让他在当时文坛尽享了极大的声誉,最终成了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且当之无愧!

(作者单位: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

分享到63.3K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随机文章